飲酒与養生

關於各種飲食, 烹飪, 健康資訊, 髮型心得, 美容, 瘦身. and 潮流玩意. About Fashions & Cooking...
回复
头像
leal
帖子: 12
注册时间: 2007-04-13, 04:13
来自: Canada
联系:

飲酒与養生

帖子 leal »

飲酒与養生

古人對飲酒与養生保健的關系早就有所認識。《詩經.豳風》中便載有“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稱彼兕觥,万事無疆”的詩句。上句的意思是說用酒幫助長嘉,下旬的意思是說舉胱敬酒祝長壽,都把酒和長壽聯系到了一起。

古人飲酒養生的經驗,可以概括為以下几點:
常飲質量好、度數低的酒
古人對酒的品質十分講究。早在周代,酒便有了《五齊》、《三酒》之分。《周禮.天官冢宰》裁:“辨五齊之名,一口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 ,四口緹齊 ,一曰沈齊。”“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口昔酒,三曰清酒。”五齊是按酒的情獨及味的厚落分為五等,三酒是依据酒的釀造時間和長短而划分的。《呂氏春秋》說:“圣人蔡陰陽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毒得長焉。長也者,非短而績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乎去害。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成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凡養生,莫若知本,……凡食,無(勿)強厚味,無(勿)以烈味重酒。”認為不應該飲用那些度數高而質量低的烈性酒,而應該适量飲用一點味談而質量校好的酒乙堰一觀點深為后世注重養生的人所重視。那么究竟什么樣的酒算是好酒呢?情人顧仲在《養心錄》中有過一段精辟的論述:

酒以陳者為上,愈睞愈妙。暴酒(指倉促釀成的酒)切不可飲,飲必傷人。此為第一。酒戒酸,戒獨,戒生,戒狠暴,戒冷;務清,務洁,務中和之气。或謂余論酒太嚴矣。然則當以何者為至?口:不苦,不甜,不成,不酸,不辣,是為真正的好酒。又問何以不言戒談也?日:談則非酒,不在戒例。又間何以不言戒甜也?日:昔人有云,清烈為上,苦次之,酸次之,臭又次之,甜斯下矣。夫酸臭豈可飲哉?而甜又在下,不必列戒例。又曰:必取五味無一可名者(即苦、酸、辣、甜、成五味中任何一种味道都不突出一飲,是酒之難也。……蓋苦、甜、成、酸、煉者必不能陳也。如能陳即變而為好酒矣。是故陳之一字,可以作酒之姓矣。

由于條件所限,古人雖然無法准确地測定出酒中所合的各种成分,但他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所得出的經驗卻是非常具有秤學性的。根据現代科學測定,酒液中酒精含量較高,有害成分也就越高。如蒸餾酒和發酵酒比較,有害成分主要存在于蒸餾酒中,而發酵酒中部相對較少。高度的蒸餾酒中除合有較高的乙醇外,還合有雜醇油(包括升戊醇、戊醇、异丁醇、丙醇等)、醛類(包括甲醛、乙醛、糖醛等)、甲醇、氫氧酸、鉛、黃曲霉毒素等多种有害成分。人長期或過量飲用丁這种有害成分含量高的低質酒,就會中毒。輕者會出現頭暈、頭痛、胃病、咳嗽、胸痛、惡心、嘔吐、視力模糊等症狀,嚴重的則會出現呼吸困難、昏迷、甚至死亡。而低度的發酵酒、配制酒、如黃酒、果露酒、藥酒、奶等,有害成分极少,卻富合糖、有机酸、氨基酸、甘酒、糊精、維生素等多种營養成分。

開始的時候,古人認為質量皎高,有利于延年益壽的酒主要有黃酒、葡萄酒、桂花酒、菊花酒、椒酒等,后來才發展到白酒及以白酒為原料的各种藥酒。

發酵而成的黃酒是中國最古老的酒之一。合有丰富的氯基酸、多种糖類、有机酸、維生素等,發熱量較高。自古至今一直被視為養生健身的“仙酒”、“珍漿”,深受人們喜愛。這也是紹興等黃酒從春秋戰國至今一直盛行不衰,甚至成為宮廷和國宴用酒的重要原因。

葡萄酒合有校多的糖分和礦物質以及多种氦基酸、檸檬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也是古人喜愛的一种養生酒。三國時的魏文帝曹丕曾經盛贊它“甘于曲_,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況親食之邪!”唐太宗李世民不僅十分喜愛飲用,而且還親見督造。大臣魏征擅長釀制葡萄酒,他曾親自寫詩稱贊他釀制的葡萄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新修本草》已將葡萄列為補酒,認為它有“暖腰腎、駐顏色、耐寒”的功效。元人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稱它有“益气調中,耐飢強志”的作用。李時珍也說葡萄酒有“駐顏色、耐寒”的作用。高濂在《運生八箋》中也將它列為“養生酒”。

桂花酒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為古人所飲用。屈原在《九歇)中說:“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這种祭把儀式上所用的桂酒,就是用桂花釀制的桂花酒,古代也叫桂醣、桂花醋、桂漿等古人認為桂為百藥之長 ,所以用桂花釀制的酒能“飲之嘉干歲”。《四民月今》裁,漢代桂花酒是人們敬神祭祖的佳品,祭里完畢,晚輩向長輩敬此酒,長輩們飲此酒后便會長壽。除此而外,桂花酒還是人們宴賓待客的上品。《漢書.禮樂志》說:“尊桂酒,賓八鄉。”不少封建帝王還將桂花酒作為禮品賞賜給大臣。歷代文人士大夫對桂花酒也贊不絕口,白居易曾用“線惠不香饒桂酒,紅櫻無色浪花細”的詩句來贊美桂花酒。宋代蘇軾更作有《桂酒頌》,可見古人對桂花酒的珍愛。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己了解丁菊花的藥用和食用价值。魏文帝曹丕認為菊花“輔体延年,莫斯之貴。”蘇軾也認為菊花的花、葉、根、責“皆長生藥也”。漢代,人們已用藥花釀酒。劉款《西京雜記》裁:“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古人認為菊花是經霜不凋之花,所以菊花酒可以抗衰老。《本草綱目》等醫書說菊花有去風、明目、平肝、清熱等功效,對老年人的听見、視覺尤其有益,所以古代菊花酒倍受青睞,是重陽節的必備之物。

此外,椒柏酒、莒蒲酒、枸杞子酒、蓮花酒、人參酒、袂苓酒等等滋補酒,也均是養生益壽的好酒。做酒趟員節制飲酒,一向是古人极為重視的養生之道。他們認為飲酒的目的在于“借物以為養”,而不能“身為物所役”,飲酒必須量力而行,适可而止。酒再好,如果不加以節制,也會損害身体的健康。鑒于獨飲濫飲的害處,古人一直致力于用法律的手段來禁酒,用道德訓誠來勸人們自覺節飲和戒酒。《易經》、《詩經》等懦家的經典里部有勸告人戒酒或節飲的箴規。戰國時期的名醫席鵲說:“久飲酒者潰髓蒸筋,傷神損損壽。”唐代以嗜酒知名、自稱“醉翁”的白居易,也說“佳肴与旨酒,信是腐腸膏。”一宋代詩人蘇軾也十分強調節飲的重要性。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云:“飲酒過多,喪身之源。”貿銘在《飲食須知》中詳細闡述了飲酒与養生的關系,他認為,人要長意,首先必須節制飲酒。他說:“酒類甚多,其味有甘苦酸淡辛澀不一,其性皆熱,有毒。多次助火生痰,昏神軟体,損筋骨,傷脾胃,耗肺气,夭人壽。”《本草綱目》引邵堯夫詩云:“美酒飲教微醉后。此得飲酒之妙,所謂醉中趣、壺中天者也。若夫況湎無度,醉以為常者,輕則致疾敗行,甚則喪邦亡家而隕軀命,其害可胜言哉?此大禹所以疏儀鍬,周公所以著酒諧,為世范戒也。”情人梁同書在《說酒二百四十字》一書中羅列了縱酒的諸多害處,動人們要節制飲酒。

現代科學已證實丁古人的這些認識和說法是正确的。飲酒過量,不僅會使人的知覺、思維、情感、智能、行為等方面失去控制,飄飄然忘乎所以。還會摧殘人的肌体,導致營養障礙、精神失常、胃腸不适、肝臟損傷,甚至引起心臟、癌症等多种病變和中毒身亡的嚴重后果。長期過量飲酒者的患病率极高,死亡率也大。如果一個人長期過量飲酒:他的壽命便會縮短十至十二年。

飲法得當
也許有人認為,飲酒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其實則不然。飲酒實際上是一种境界頗高的藝術享受,有許多學問。特別是在古代,人們不僅注重酒的質量和強調節制飲酒,而且還十分講究飲酒的環境和方法,如什么時候能飲、什么時候不宜飲、在什么地方飲酒、飲什么酒、如何飲酒等,都有許多規矩和講究。比如關于飲酒的理想環境,昊彬就曾做過如下概括:
飲人:高雅、衰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
飲地:花下、竹林、高間、畫舫、幽館、曲石間、平嘻、荷亭。另,春飲宜庭,夏飲宜效,秋飲宜舟,冬飲宜室,夜飲宜月。
飲候:春效、花時、情秋、瓣綠、寸霧、積雪、新月、晚涼。
飲趣:清淡、妙今、聯吟、焚香、傳花、度曲、返棹、圍爐。
飲禁:華誕、座宵、苦勸、爭執、避酒、惡譫、唷穢、佯醉。
飲闌:散步、歌枕、踞石、分匏、垂釣、岸岸、煮泉、投壺(《檀几叢書全集》卷下昊彬《酒政三則》)。

具体而言,古人飲酒的經驗和方法主要表現在:
(一)飲時心境要好
古人認為,酒不能亂飲,只有在身体和情緒正常的情況下才能飲用。身体不适、過分憂愁或盛怒之時部不能飲酒。否則會損害身体健康。情人徐坷在《情裨類鈔》中談到飲食衛生時說:『于飲食而講衛生,宣研究食時之方法,凡遇憤怒或夏郁時,皆不宜食,食之不能消化,易于成病,此人人所當切戒者也。』飲酒更應如此,按中醫的理論說,人在發怒時,肝气上逆,面紅耳赤,頭痛頭暈,如再飲酒,加上乙醇的作用,勢如火上澆油,更宜失控,以致造成不堪設想的后果。

古人為使飲酒時的情緒達到最佳狀態,也摸索出了至今看來仍可仿效的辦法:
·選擇合适的時間:如涼月好風,袂雨時雪;花開滿庭,新釀初熟;舊地故友,久別重逢時飲酒,可達到賓主奸歡的愿望;而在日灸風燥,渡陰惡雨;近暮恩歸,心情煩燥,不速客至,而有他期之時,則不宜飲酒。
·選擇合适的場合:無論在花前月下,泛舟中流的露天場合,還是在宅舍酒樓,只要使人感到幽雅、舒暢,便是飲酒的最佳場合。

古人有“山飲”、“水飲”、“郊飲”、“野飲”之習,頗喜在游覽觀光中飲酒。因此,他們飲酒的處所,往往不在大雅之堂,不在鬧市之肆,而在山巒之巔、溪水之畔,或在郊野之中,翠微之內.,周穆王暢飲于昆倉瑤池,無為子獨酌于蓮花峰上,何點致醉于鐘山之阿,桓溫置酒于龍山之頂,客于舟中,李白“長歌吟松風”,杜牧“与客把酒上翠微”,等等。置身于這秀麗的山光水色之中,呼吸著新鮮空气,會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飲興自然倍增。襄陽的“好風日”、石魚湖的“大浪”,使得唐代詩人王維和元結浮想聯翩,發出了“留醉与山翁”、“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座以散愁”的歡聲;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更使宋代文人蘇軾赤壁江中暢飲竟夕,寫下了千古流芳的《赤壁賦》;李白也用“路上齊橈樂,湖心泛月歸。白鷗閉不去,爭拂酒筵飛”的詩句描述了在湖光山色、白鷗拂筵翻飛的令人陶醉的意境中飲酒的歡樂。其情趣,确實是在高堂明燭下所難以領略到的。

·聚飲:明末情初人張潮在為其友黃九個的《酒社芻言》所作的小H中,就提到了友人聚飲的好處:“蓋知己會聚,形骸禮法,一切都忘。惟有縱橫往复,大可暢釵情怀。”徐坷也認為:“食時宜与家人或相契之友,同案而食,笑語溫和,隨意談話,吉者發舒其意旨,听者舒暢其胸襟,心中喜悅,消化力自能增加,最合衛生之旨。試思人當談論快适暗,飲食增加,有出于不自覺者。當憤怒或愁苦時,有撰當前,孑食自鮑。其中之理,可以深長思焉。”聚食、聚飲對一般人尚且有如此好處。對老年人來說就更為重要了。老人最忌寂寞。我們現代的文化生活比較丰富,老人們可以參加各种文体活動以達到娛樂、養生的目的。古代就不同的,古人除了儿孫繞膝之外,大部喜歡与友人相聚飲酒以為樂。其實他們聚飲的目的也并不在于吃喝,而主要在于活動筋骨、舒暢身心。

据史籍記裁,西漢宣帝時(公元前七十三)前四十九年一,太傅疏廣、少傅疏受告老离職后,便不措金銀,經常“賣金買酒与故舊歡”;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极喜以酒會友,在他七十歲那年,他還邀約了胡杲、吉畋、鄭株、劉真、處真(原待御史)、張渾、鍬兼暮、盧喜(原河南尹)八位老人,宴集于洛陽,聚會歡飲,一時成為美談。后人參稱其為“九老會”,并給“九老固”;北宋的補相李,退休后也仰學白居易,組織了新的“九老會”。太尉文彥博留守洛陽時,也召集洛陽城中年高望采者十三人為“耆英會”;南未的史浩,八十大意時,也曾“置酒高會”,与他八十四歲的姐姐和六、七十歲的弟弟們歡聚一堂,极了一時之盛。這种老齡聚飲之風一直延續到清代。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三月三日,十二位老人:錢陸燦、孫栩、盛符升、徐乾學、徐秉義、尤個、何桀、黃与堅、王日澡、許贊繒、周金德、秦松齡又聚飲于遂園。十二人的年齡總共是八百四十二歲。為紀此盛事,著名的宮廷畫家禹之鼎還特意繪制了一幅《逐園耆年楔飲圖》。

(二)溫酒而喝
古人飲酒多溫熱了喝。商周時期的溫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證明。酒為什么要溫了喝呢?元人賈銘說:“凡飲酒宜溫,不宜熱”但喝冷酒也不好,認為“飲冷酒成手戰(即顫抖)。”明人陸容在《菽固雜記》中記裁了自己的親身感受和經歷:“嘗聞一醫者云:‘酒不宜冷飲’頗忽之,謂其未知丹溪之論而云然耳。數年后,秋間病痢,致此醫治之,云:‘公莫非多飲涼酒乎?’子宣告以遵信丹溪之言,暑中常冷飲醇酒。醫云:‘丹溪知熱酒之為害,而不知冷酒之害尤甚也!’予因其吉而恩之,熱酒固能傷肺,然行气和血之功居多;冷酒于肺無傷,而胃性惡寒,多飲之,必致郎滯其气。而為亭飲,蓋不冷不熱,适其中和 ,斯無患害。”

此二人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因為酒中除乙醇外,還合有甲醇、雜醇油、乙酪、鉛等有害物質。甲醇對視力有害,十毫升甲醇就會導致眼睛失明,攝人量再多會危及生命。但甲醇的沸點是六十四點七攝氏度,比乙醇的沸點七十八點三攝氏度低,用沸水或酒精火加熱,它就會變成气体蒸發掉。乙醒是酒的辛辣气味的主要构成因素,過量吸人會出現頭暈等醉酒現象,而它的沸點只有二十一攝氏度,用稍熱一點的水即可使之揮發。同時,在酒加熱的過程中,酒精也會隨之揮發一些,這樣,酒中的有害成分也就閏少丁許多,對人体的損害也就少些。當然,酒的溫度也不能加得太高,酒過熱了飲用,一是傷身体,二是乙醇揮發的太多,再好的酒也沒味了。

(三)“飲必小咽”
我們現代的許多人飲酒常講究干杯,似乎一杯杯的干才覺得痛怏,才顯得豪爽。其實這樣飲酒是不科學的。正确的飲法應該是輕酌慢飲。《呂氏春秋》說:“凡養生,……飲必小咽,端直無戾。”明龍遵釵在《飲食紳言)中說:“喝酒不宜太多大急,否則會損傷腸胃和肺。肺是心、肝、脾、腎、肺五臟中最重要的部分,好比帝王車子的車蓋,特別不能損傷。”情人朱彝尊在《食憲鴻秘》中也說:“飲酒不宜气粗及速,粗速傷肺。肺為五臟華蓋,允不可傷。且粗速無品。”徐坷也認為:“急盥非所宜”,吃飯、飲酒都應慢慢地來,這樣才能品出味道,也有助于消化,不致于給脾胃造成過量的負擔。《調鼎集》中更明确地說:酒“忌速飲流飲”。

(四)勿混飲
元人貿銘在《飲食須知》中說:“飲食藉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反相己o,叢然雜講,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是養生者亦未嘗不害生也。一酒也是如此,各种不同的酒中除都合有乙醇外,還合有其他一些互不相同的成分,其中有些成分不宜混雜。多种酒混雜飲用會產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會使人感覺胃不舒服、頭痛等。《清升錄》曾行誠人們:”酒不可雜飲。飲之,雖善酒者亦醉,乃飲家所深。“井舉一例說:”宛葉書生胡适,冬至日延客,以諸家群遺之酒為具。席半,客恐,私相告戒,适疑而問之,一人曰:‘某忸君家百氏漿。’”

另外,藥酒也不宜用作飲宴用酒。藥酒中一般合有多种中草藥成分,如作飲宴用酒,某些藥物成分可能和食物中的一些成分發生矛盾,令人不适。

(五)空腹勿飲
中國有句古語叫“空腹盛怒,切勿飲酒”認為飲酒必佐佳肴。唐孫思邈《干金食治》中也提醒人們忌空腹飲酒。因為酒進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臟分解的。肝臟在分解過程中又需要各种維生素來維持輔助,如果此時胃腸中空無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調、肝臟受損。因此,飲酒時應佐以營養价值比較高的菜肴、水果,這也是飲酒養生的一個竅門。當然,飲食后也不宜飲酒。
空腹飲酒,即使酒量不多,對人体也十分有害。酒下肚,其中的酒精80%是由十二指腸和小腸吸收,其余的由胃吸收,一個半小時的吸收量可達90%以上。

飲酒后5分鐘,人的血液里就有了酒精,當100亳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在200至400毫克時,就會產生明顯的中毒;400至500毫克時,就會引起大腦深度麻醉甚至死亡。所以,空腹飲酒對人体危害极大。空腹時胃里沒有食物,時間長了還會引起潰瘍病。

因此,在飲酒前,最好先吃些東西,如牛奶、脂肪類食物,或者慢慢地邊吃邊喝。做過胃切除手術的人,酒入肚,吸收快,應注意飲酒不要過量,以免發生急性或慢性酒精中毒。

(六)勿強飲
飲酒時不能強逼硬勸別人,自己也不能賭气爭胜,不能喝硬要往肚里灌。張潮在黃九個《酒社芻吉》小引中說:“飲酒之人,有三种,其善飲者不待勸,其絕飲者不能勸。惟有一种能飲而故不飲者宜用勸,然能飲而故不飲,彼先已自欺矣,吾亦何為勸之哉。故恩謂不問作主作客,惟當率喜稱量而飲,人我皆不須勸。”情人阮葵生在所撰《荼余客話》中引陳畿亭的話說:“飲宴苦勸人醉,荀非即是客人,不然,變意谷也。君子飲酒,率真量情。文人懦雅,概有斯致。夫惟府井仆役,以通為恭敬,以譫為慷慨,以大醉為歡樂。”言語中雖然合有輕侮勞動群泉之意,但他說的不要勸人醉☆印是极為可取的。

(七)酒后少飲茶
自古以來,不少飲酒之人常常喜歡酒后喝茶,以為喝茶可以解酒。其實則不然。酒后喝茶對身体极為有害。李時珍說:“酒后飲茶,傷腎臟,腰腳重墜,膀胱冷痛,兼患痰飲水腫、消渴孿痛之疾。”未彝尊也說:“酒后渴,不可飲水及多啜茶。茶性寒,隨酒引入腎臟,為停毒之水。今腰腳重墜、膀胱冷痛,為水腫、消渴、孿”現代科學已證實了他們所說的酒后飲茶對腎臟的損害。据古人的養生之道,酒后宜以水果解酒,或以甘蔗与白蘿熬湯解酒。

脸书 | 推特 | 電郵 | WhatsApp | 微博 | 微信 | 分享推荐按钮
回复

在线用户

正浏览此版面之用户: Bing [Bot] 和 305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