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巧發力”系列(一)

羽毛球技術知識,技術要領,技術動作,技術圖解,技術入門,技術講解。
回复
vcity
帖子: 2
注册时间: 2009-08-31, 13:48
联系:

羽毛球“巧發力”系列(一)

帖子 vcity »

羽毛球“巧發力”系列(一)向楊過學羽球發力(連載)

很多球友都知道發力在羽毛球運動中的重要性,但是怎樣有效練習才能迅速提高發力卻心中沒底,感覺練了很長時間的啞鈴,可是手腕發出來的力還是很小,擊球沒有爆發力,應該怎麽辦呢? 楊過做爲金庸筆下的大俠早已爲大家耳熟能詳,他的成長故事大家都也肯定如數家珍。今天讓我們再次重溫一下他的成長經曆,看看我們能從中受到什麽樣的啓發。因爲如果楊過也打羽毛球的話,他將是有史以來最頂尖的羽毛球球棍。

楊過的早年經曆

楊過在他成長早年期間不斷嘗試改換門庭,後來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門派和師父,成爲一流高手,初出江湖闖蕩曆經磨難,武藝也是東學一招西學一式,難入大師行列。
十三歲 巧遇歐陽鋒,認做父子,學了蛤蟆功,被郭靖帶到桃花島。
十四歲 被送入武林第一大教—全真教,後因與師父不和,跑了出來。
十四歲 楊過正式由小龍女傳授古墓派各項武功,並如此過了近三年。
十八歲偶遇洪七公,並和其上了華山絕頂。在華山之巅,歐陽鋒與洪七公顛峰對決,大戰三天三夜,全天下也僅他一人得見,收獲自是不小,也因此初學打狗棒法。 至十八歲,楊過已是一流高手,初出江湖,便奪得武林盟主,但還是不敵李莫愁、金輪法王等人,爲了對付李莫愁的拂塵還要找被黃藥師逐出師門的鐵匠馮默風打造一把大剪刀。在絕情谷也因技不如人遭受許多磨難。
得劍

十九歲,楊過出現武學造詣上的第一個飛躍,領悟“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境界,得助于玄鐵重劍。那年楊過身中情花劇毒,又被郭芙砍斷一臂,悲苦激憤之余,機緣巧合,在神雕的引導下,找到了獨孤求敗的劍冢,劍冢中埋藏了獨孤前輩生前使用過的四柄劍:
第一柄劍,“淩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這柄劍青光閃閃,鋒利無比。
第二柄劍,“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
第三柄劍,“伸手去提第三柄劍,只提起數尺,嗆琅一聲,竟然脫手掉下,在石上一碰,火花四濺,不禁嚇了一跳。原來那劍黑黝黝的毫無異狀,卻是沈重之極,三尺多長的一把劍,重量竟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戰陣上最沈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數倍。楊過提起時如何想得到,出乎不意的手上一沈,便拿捏不住。于是再俯身拿起,這次有了防備,拿起七八十斤的重物自是不當一回事。見那劍兩邊劍鋒都是鈍口,劍尖更圓圓的似是個半球,心想:‘此劍如此沈重,又怎能使得靈便?何況劍尖劍鋒都不開口,也算得奇了。’看劍下的石刻時,見兩行小字道:‘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
第四柄劍,“凝神一看,原來是柄木劍,年深日久,劍身劍柄均已腐朽,但見劍下的石刻道:‘四十歲後,不滯于物,草木竹石均可爲劍。自此精修,漸進于無劍勝有劍之境。’”
第一個飛躍——重劍

在發現了玄鐵重劍後,神雕就開始指引楊過練此劍的劍法,練了月余,其又帶楊過去附近的山洪中練劍,而後楊過武功大進。
金庸先生對這段經曆予以了精彩的描述,原文摘錄如下:
“話說楊過從石洞偶遇獨孤不敗之墓,得玄鐵重劍,那劍黑黝黝的毫無異狀,卻是沈重之極,三尺多長的一把劍,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戰陣上最沈重的金刀大就尤重數倍。
楊過見那劍兩邊劍鋒都是鈍口,劍尖更圓圓的似是個半球,心想:“此劍如此沈重,又怎能使得靈便?何況劍尖劍鋒都不開口,也算得奇了。”再看劍下的石刻時,見兩行小字道:“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心中似有所悟,但想世間劍術,不論哪一門哪一派的變化如何不同,總以輕靈迅疾爲尚,這柄重劍不知怎生使法,想懷昔賢,不禁神馳久之。
如此練劍數日,楊過提著重劍時手上已不如先前沈重,擊刺揮掠,漸感得心應手。同時越來越覺以前所學劍術變化太繁,花巧太多,想到獨孤求敗在青石上所留“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遠勝世上諸般最巧妙的劍招。他一面和神雕搏擊,一面凝思劍招的去勢回路,但覺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比如挺劍直刺,只要勁力強猛,威力遠比玉女劍法等變幻奇妙的劍招更大。 比如一劍平胸直刺,只要勁力強猛,所生的威力,直比玉女劍法等變幻奇妙的劍招更大。他這時雖然只有士手,不知不覺間膂力激增,數日之後,竟勉強已可與神鵰驚人的巨力相抗,一劍刺擊,呼呼風響,心中也不自禁的大感欣慰。他武功到了這個境界,便似登泰山而小天下,回想昔日所學的武功,頗有渺不足道之感。

第二個飛躍——劍理

與神雕練了月余,某日,神雕帶楊過行了數裏,隱隱聽到轟轟之聲,不絕于耳,越走聲音越響,顯是極大的水聲。轉過一個山峽,水聲震耳欲聾,只見山峰間一條大白龍似的瀑布奔瀉而下,沖入一條溪流,奔騰雷鳴,湍急異常,水中挾著樹枝石塊,轉眼便流得不知去向。
楊過會意,知道劍魔獨孤求敗昔日每遇大雨,便到這山洪中練劍,自己卻無此功力,不敢便試,心中正自猶豫,神鵰大翅突出,刷的一下,拂在楊過臀上。 當晚他竟不安睡,在水中悟得了許多順刺、逆擊、橫削、倒劈的劍理,到這時方始大悟,以此使劍,真是無堅不摧,劍上何必有鋒?但若非這一柄比平常長劍重了數十倍的重劍,這門劍法也施展不出,尋常利劍只須拿在手裏輕輕一抖,勁力未發,劍刃便早斷了。
其時大雨初歇,晴空一碧,新月的銀光灑在林木溪水之上。楊過瞧著山洪奔騰而下,心通其理,手精其術,知道重劍的劍法已盡于此,不必再練,便是劍魔複生,所能傳授的劍術也不過如此而已。將來內力日長,所用之劍便可日輕,終于使木劍如使重劍,那只是功力自淺而深,全仗自己修爲,至于劍術,卻至此而達止境
。 他在溪邊來回閑步,仰望明月,心想若非獨孤前輩留下這柄重劍,又若非神鵰從旁誘導,那麽這套劍術已不可得見。又想到獨孤求敗全無憑借,居然能自行悟到這劍中的神境妙境,聰明才智,實是勝已百倍。他獨立水畔緬懷先賢,又是佩服,又是是心感”。
第三個飛躍——無劍

自苦候小龍女十六年始,楊過重回獨孤求敗古墓,縱躍上崖,再看崖上的石刻,看到杇爛的木劍之下的石刻寫道:「四十歲後,不滯于物,草木竹石,均可爲劍。自此精修,漸而進于無劍勝有劍之境」。楊過心想:「我持那玄鐵重劍,幾已可無敵于天下,但瞧獨孤前罪遺言,顯是木劍可勝玄鐵重劍,而最後卻無劍卻又勝于木劍。龍兒既說須十六年後方得相見,這漫漫十余年中,我便鑽研這木劍勝鐵劍,無劍勝有劍之法便了。」
自此而後,他日日夜夜勤修內功,精研劍術,每逢大雨之後,即到山洪之中與水相抗,以增出招之力,不覺夏盡秋來,自秋而冬,楊過用功雖勤,內力劍術卻進展均微。知道自己修爲本來已至頗高境界,百尺竿頭再求進步,實甚艱難,倒也並不煩躁。 而當海潮水至,他攜了木劍,躍入白浪之中揮舞,但覺潮水之力四面八方齊至,渾不如山洪般只是自上沖下,木劍擊刺之聲越練越響,到後來竟有轟轟之聲,響了數月,劍聲卻漸漸輕了,終于寂然無聲。又練數月,劍聲複又漸響,自此從輕而響,從晌轉輕,反複七次,終于欲輕則輕,欲響則響。
至此,楊過終領悟獨孤求敗大俠“木劍勝鐵劍、無劍勝有劍之法”,與一神雕行走江湖,憑玄鐵重劍、黯然銷魂掌行俠仗義,被稱爲神雕大俠,最後兼濟百家,終成大師。

從楊過可領悟到什麽

在金庸大師的武俠世界裏面,很多主人公都是因爲巧遇、偶得劍譜,真經、秘訣之類而才改變一生,名垂千史。而楊過的突破更多來自于他個人感悟、他的堅持,正如最聰明的做法反而是笨拙的堅持,對力量做到存乎一心,隨心所欲地運用,也就用不著什麽技巧了。 “楊過持玄鐵重劍到山洪之中與水相抗,以增出招之力,在水中體會、揣摩許多順刺、逆擊、橫削、倒劈的劍理,方始大悟。後持木劍于海潮之中相抗,擊刺之聲從輕而響,從晌轉輕,反複七次,終于欲輕則輕,欲響則響,終領悟木劍勝鐵劍、無劍勝有劍之法…”楊過成功在于他的感悟,他一直在不斷感悟這兩條最重要、最簡單的要領,用了十六年才得以參透其中的深意。
重劍的哲學是: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比如挺劍直刺,只要勁力強猛,威力遠比玉女劍法等變幻奇妙的劍招更大。但若非使用比平常長劍重數十倍的重劍,這門劍法也練不出來。
重劍的運用要求使劍人先增出招之力,其次逐漸懂得各種發力的劍理,最後輕松自如控制各種發力,達到欲輕則輕,欲響則響之境界。故此楊過在悟劍過程中,先是持玄鐵重劍練力,在山洪中揣摩劍理,最後是在怒濤終領悟欲輕則輕,欲響則響之境界。 當他提著重劍擊刺揮掠,漸感得心應手時,越來越覺以前所學劍術變化太繁,花巧太多,才明白想到獨孤求敗在青石上所留“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遠勝世上諸般最巧妙的劍招。
當他持木劍于海潮之中相抗,擊刺之聲從輕而響,從晌轉輕,反複七次,終于欲輕則輕,欲響則響,終領悟“木劍勝鐵劍、無劍勝有劍之法”。
當楊過“悟”通劍理後,則無所施而不可,便是全部變化盡數忘記,也不相幹,忘記得越幹淨徹底,越不受原來劍法的拘束,即無劍勝有劍之法。
楊過的成功又在于堅持,他相信他選擇的方法,他相信他的感覺,他相信這種方法將給他帶來新的突破,所以他堅持他這種練習的方式,即使這種方式在常人眼中不可理解,甚至認爲是自討苦吃的。
他相信重的東西可以讓他體會什麽才是輕;
他相信阻力更大越可以讓他體會什麽才是順勢;
他相信簡單的就是最最重要的;
他相信更高的強度將帶給他更大的突破;
他相信重複的練習才是成功的真谛。
所以他堅持,一堅持就是十六年。


很多球友都知道發力在羽毛球運動中的重要性,但是怎樣有效練習才能迅速提高發力卻心中沒底,感覺練了很長時間的啞鈴,可是手腕發出來的力還是很小,擊球沒有爆發力,應該怎麽辦呢? 楊過做爲金庸筆下的大俠早已爲大家耳熟能詳,他的成長故事大家都也肯定如數家珍。今天讓我們再次重溫一下他的成長經曆,看看我們能從中受到什麽樣的啓發。因爲如果楊過也打羽毛球的話,他將是有史以來最頂尖的羽毛球球棍。

楊過的早年經曆

楊過在他成長早年期間不斷嘗試改換門庭,後來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門派和師父,成爲一流高手,初出江湖闖蕩曆經磨難,武藝也是東學一招西學一式,難入大師行列。
十三歲 巧遇歐陽鋒,認做父子,學了蛤蟆功,被郭靖帶到桃花島。
十四歲 被送入武林第一大教—全真教,後因與師父不和,跑了出來。
十四歲 楊過正式由小龍女傳授古墓派各項武功,並如此過了近三年。
十八歲偶遇洪七公,並和其上了華山絕頂。在華山之巅,歐陽鋒與洪七公顛峰對決,大戰三天三夜,全天下也僅他一人得見,收獲自是不小,也因此初學打狗棒法。 至十八歲,楊過已是一流高手,初出江湖,便奪得武林盟主,但還是不敵李莫愁、金輪法王等人,爲了對付李莫愁的拂塵還要找被黃藥師逐出師門的鐵匠馮默風打造一把大剪刀。在絕情谷也因技不如人遭受許多磨難。
得劍

十九歲,楊過出現武學造詣上的第一個飛躍,領悟“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境界,得助于玄鐵重劍。那年楊過身中情花劇毒,又被郭芙砍斷一臂,悲苦激憤之余,機緣巧合,在神雕的引導下,找到了獨孤求敗的劍冢,劍冢中埋藏了獨孤前輩生前使用過的四柄劍:
第一柄劍,“淩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這柄劍青光閃閃,鋒利無比。
第二柄劍,“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
第三柄劍,“伸手去提第三柄劍,只提起數尺,嗆琅一聲,竟然脫手掉下,在石上一碰,火花四濺,不禁嚇了一跳。原來那劍黑黝黝的毫無異狀,卻是沈重之極,三尺多長的一把劍,重量竟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戰陣上最沈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數倍。楊過提起時如何想得到,出乎不意的手上一沈,便拿捏不住。于是再俯身拿起,這次有了防備,拿起七八十斤的重物自是不當一回事。見那劍兩邊劍鋒都是鈍口,劍尖更圓圓的似是個半球,心想:‘此劍如此沈重,又怎能使得靈便?何況劍尖劍鋒都不開口,也算得奇了。’看劍下的石刻時,見兩行小字道:‘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
第四柄劍,“凝神一看,原來是柄木劍,年深日久,劍身劍柄均已腐朽,但見劍下的石刻道:‘四十歲後,不滯于物,草木竹石均可爲劍。自此精修,漸進于無劍勝有劍之境。’”
第一個飛躍——重劍

在發現了玄鐵重劍後,神雕就開始指引楊過練此劍的劍法,練了月余,其又帶楊過去附近的山洪中練劍,而後楊過武功大進。
金庸先生對這段經曆予以了精彩的描述,原文摘錄如下:
“話說楊過從石洞偶遇獨孤不敗之墓,得玄鐵重劍,那劍黑黝黝的毫無異狀,卻是沈重之極,三尺多長的一把劍,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戰陣上最沈重的金刀大就尤重數倍。
楊過見那劍兩邊劍鋒都是鈍口,劍尖更圓圓的似是個半球,心想:“此劍如此沈重,又怎能使得靈便?何況劍尖劍鋒都不開口,也算得奇了。”再看劍下的石刻時,見兩行小字道:“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心中似有所悟,但想世間劍術,不論哪一門哪一派的變化如何不同,總以輕靈迅疾爲尚,這柄重劍不知怎生使法,想懷昔賢,不禁神馳久之。
如此練劍數日,楊過提著重劍時手上已不如先前沈重,擊刺揮掠,漸感得心應手。同時越來越覺以前所學劍術變化太繁,花巧太多,想到獨孤求敗在青石上所留“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遠勝世上諸般最巧妙的劍招。他一面和神雕搏擊,一面凝思劍招的去勢回路,但覺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比如挺劍直刺,只要勁力強猛,威力遠比玉女劍法等變幻奇妙的劍招更大。 比如一劍平胸直刺,只要勁力強猛,所生的威力,直比玉女劍法等變幻奇妙的劍招更大。他這時雖然只有士手,不知不覺間膂力激增,數日之後,竟勉強已可與神鵰驚人的巨力相抗,一劍刺擊,呼呼風響,心中也不自禁的大感欣慰。他武功到了這個境界,便似登泰山而小天下,回想昔日所學的武功,頗有渺不足道之感。

第二個飛躍——劍理

與神雕練了月余,某日,神雕帶楊過行了數裏,隱隱聽到轟轟之聲,不絕于耳,越走聲音越響,顯是極大的水聲。轉過一個山峽,水聲震耳欲聾,只見山峰間一條大白龍似的瀑布奔瀉而下,沖入一條溪流,奔騰雷鳴,湍急異常,水中挾著樹枝石塊,轉眼便流得不知去向。
楊過會意,知道劍魔獨孤求敗昔日每遇大雨,便到這山洪中練劍,自己卻無此功力,不敢便試,心中正自猶豫,神鵰大翅突出,刷的一下,拂在楊過臀上。 當晚他竟不安睡,在水中悟得了許多順刺、逆擊、橫削、倒劈的劍理,到這時方始大悟,以此使劍,真是無堅不摧,劍上何必有鋒?但若非這一柄比平常長劍重了數十倍的重劍,這門劍法也施展不出,尋常利劍只須拿在手裏輕輕一抖,勁力未發,劍刃便早斷了。
其時大雨初歇,晴空一碧,新月的銀光灑在林木溪水之上。楊過瞧著山洪奔騰而下,心通其理,手精其術,知道重劍的劍法已盡于此,不必再練,便是劍魔複生,所能傳授的劍術也不過如此而已。將來內力日長,所用之劍便可日輕,終于使木劍如使重劍,那只是功力自淺而深,全仗自己修爲,至于劍術,卻至此而達止境
。 他在溪邊來回閑步,仰望明月,心想若非獨孤前輩留下這柄重劍,又若非神鵰從旁誘導,那麽這套劍術已不可得見。又想到獨孤求敗全無憑借,居然能自行悟到這劍中的神境妙境,聰明才智,實是勝已百倍。他獨立水畔緬懷先賢,又是佩服,又是是心感”。
第三個飛躍——無劍

自苦候小龍女十六年始,楊過重回獨孤求敗古墓,縱躍上崖,再看崖上的石刻,看到杇爛的木劍之下的石刻寫道:「四十歲後,不滯于物,草木竹石,均可爲劍。自此精修,漸而進于無劍勝有劍之境」。楊過心想:「我持那玄鐵重劍,幾已可無敵于天下,但瞧獨孤前罪遺言,顯是木劍可勝玄鐵重劍,而最後卻無劍卻又勝于木劍。龍兒既說須十六年後方得相見,這漫漫十余年中,我便鑽研這木劍勝鐵劍,無劍勝有劍之法便了。」
自此而後,他日日夜夜勤修內功,精研劍術,每逢大雨之後,即到山洪之中與水相抗,以增出招之力,不覺夏盡秋來,自秋而冬,楊過用功雖勤,內力劍術卻進展均微。知道自己修爲本來已至頗高境界,百尺竿頭再求進步,實甚艱難,倒也並不煩躁。 而當海潮水至,他攜了木劍,躍入白浪之中揮舞,但覺潮水之力四面八方齊至,渾不如山洪般只是自上沖下,木劍擊刺之聲越練越響,到後來竟有轟轟之聲,響了數月,劍聲卻漸漸輕了,終于寂然無聲。又練數月,劍聲複又漸響,自此從輕而響,從晌轉輕,反複七次,終于欲輕則輕,欲響則響。
至此,楊過終領悟獨孤求敗大俠“木劍勝鐵劍、無劍勝有劍之法”,與一神雕行走江湖,憑玄鐵重劍、黯然銷魂掌行俠仗義,被稱爲神雕大俠,最後兼濟百家,終成大師。

從楊過可領悟到什麽

在金庸大師的武俠世界裏面,很多主人公都是因爲巧遇、偶得劍譜,真經、秘訣之類而才改變一生,名垂千史。而楊過的突破更多來自于他個人感悟、他的堅持,正如最聰明的做法反而是笨拙的堅持,對力量做到存乎一心,隨心所欲地運用,也就用不著什麽技巧了。 “楊過持玄鐵重劍到山洪之中與水相抗,以增出招之力,在水中體會、揣摩許多順刺、逆擊、橫削、倒劈的劍理,方始大悟。後持木劍于海潮之中相抗,擊刺之聲從輕而響,從晌轉輕,反複七次,終于欲輕則輕,欲響則響,終領悟木劍勝鐵劍、無劍勝有劍之法…”楊過成功在于他的感悟,他一直在不斷感悟這兩條最重要、最簡單的要領,用了十六年才得以參透其中的深意。
重劍的哲學是: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比如挺劍直刺,只要勁力強猛,威力遠比玉女劍法等變幻奇妙的劍招更大。但若非使用比平常長劍重數十倍的重劍,這門劍法也練不出來。
重劍的運用要求使劍人先增出招之力,其次逐漸懂得各種發力的劍理,最後輕松自如控制各種發力,達到欲輕則輕,欲響則響之境界。故此楊過在悟劍過程中,先是持玄鐵重劍練力,在山洪中揣摩劍理,最後是在怒濤終領悟欲輕則輕,欲響則響之境界。 當他提著重劍擊刺揮掠,漸感得心應手時,越來越覺以前所學劍術變化太繁,花巧太多,才明白想到獨孤求敗在青石上所留“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遠勝世上諸般最巧妙的劍招。
當他持木劍于海潮之中相抗,擊刺之聲從輕而響,從晌轉輕,反複七次,終于欲輕則輕,欲響則響,終領悟“木劍勝鐵劍、無劍勝有劍之法”。
當楊過“悟”通劍理後,則無所施而不可,便是全部變化盡數忘記,也不相幹,忘記得越幹淨徹底,越不受原來劍法的拘束,即無劍勝有劍之法。
楊過的成功又在于堅持,他相信他選擇的方法,他相信他的感覺,他相信這種方法將給他帶來新的突破,所以他堅持他這種練習的方式,即使這種方式在常人眼中不可理解,甚至認爲是自討苦吃的。
他相信重的東西可以讓他體會什麽才是輕;
他相信阻力更大越可以讓他體會什麽才是順勢;
他相信簡單的就是最最重要的;
他相信更高的強度將帶給他更大的突破;
他相信重複的練習才是成功的真谛。
所以他堅持,一堅持就是十六年。

(本文摘自巧發力培訓網獨家教程《發力寶典》
更多巧發力練習方法詳見 巧發力培訓網 http://www.qiaofali.com" onclick="window.open(this.href);return false;)

脸书 | 推特 | 電郵 | WhatsApp | 微博 | 微信 | 分享推荐按钮
回复

在线用户

正浏览此版面之用户: 没有注册用户 和 211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