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雜志》- 張甯:女單無領軍是甜蜜的負擔 喜歡收集耳環

羽毛球新聞 Badminton news, updates, Open Gym Schedule, World Championships, Tournaments Rankings...
回复
shopnow
帖子: 5
注册时间: 2012-02-08, 13:22
联系:

《羽毛球雜志》- 張甯:女單無領軍是甜蜜的負擔 喜歡收集耳環

帖子 shopnow »

張甯:女單無領軍是甜蜜的負擔 喜歡收集耳環

隆冬時節,我們走進張甯剛剛在北京裝修好的新家。一塵不染的房間裏,大到家具陳列,小至細節處理,無一不彰顯出主人濃濃的愛意。在異鄉漂泊了十幾年後,張甯總算安定下來。而她的執教生涯也在摸爬滾打中開始漸入佳境。作爲國羽一隊四名主教練中的唯一一位女性,張甯宛若一株铿锵玫瑰,綻放著屬于自己的獨特魅力。

執教三年:我和隊員一起成長

《羽毛球雜志》:和您同時走上一隊主帥崗位的其他幾個教練或多或少都有過“實習期”,只有你退役後立即走馬上任,應該遇到不少困難吧?

張:因爲當年只有我要打北京奧運會,別人都有時間先在教練崗位上體驗一下。我本來也想先跟老教練學習一段時間,但退役後剛好趕上幾位年輕教練正式上崗,我也就跟大家一起上任了。因爲沒有任何執教經驗,我特害怕自己做不好,壓力很大。你知道,教別人打球跟自己打完全是兩碼事。一開始,我對業務非常不熟,甚至連訓練計劃都不會做。整個一中午都坐在那裏想,到底該安排些什麽。有太多東西需要學習。感覺找不到頭緒。

《羽毛球雜志》:你覺得自己做教練的優勢在哪裏?

張:和那些經驗豐富的老教練比,我所謂的優勢可能在于北京奧運會之前我一直在打球,打了20多年,親曆了太多東西,知道什麽項目該怎麽練,練到什麽樣的程度等等。而且許多隊員以前是我的隊友,我會更了解她們各自的優缺點,清楚平時該怎麽練,到了場上用什麽技戰術。

《羽毛球雜志》:從前被隊友們“甯姐、甯姐”地稱呼,結果一下子變成了“張導”,是不是感覺距離被拉開了?

張:對啊。轉換角色之後,我按照自己的經驗,對她們體能、力量等方面的訓練要求得很嚴格,可能會讓大家不適應,心裏多少有些不舒服。但當她們取得成績後,就會覺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自然會認可我的訓練方式。

《羽毛球雜志》:角色變了,很可能會産生矛盾。你被隊員頂撞過嗎?

張:當然有。運動員的脾氣很直,喜怒哀樂都挂在臉上,心裏憋不住話。偶爾被隊員頂撞,我心裏特火。從球員過渡到教練,我從沒給自己放個假,一心想著把自己所有的東西毫無保留地教給大家。她們取得成績,我也跟著開心。覺得中國女單的優勢算是在一代一代球員間有了傳承。可當她們不理解我時,我就會很生氣。畢竟我都是爲了大家好。慢慢地,我開始學著站在她們的位置考慮問題。想想自己當隊員那會兒也有過情緒波動。比如某天很累,或者心情不太好時被教練說,也會産生逆反心理,這是人之常情,我沒必要用生氣的態度去對待姑娘們。換位思考還是很有意義的。所以,現在我也經常讓隊員們試著站在教練的角度看問題。

《羽毛球雜志》:這的確是好方法。但無論是運動員還是教練員你都經曆過了,理解她們還是比她們反過來理解你容易一些吧?

張:的確是這樣的。(苦笑)

《羽毛球雜志》:被氣哭過嗎?

張:哭過……私底下偷偷哭的。我眼窩兒挺淺的。後來想想,哭啥哭啊,都是自己想不開。她們不能充分理解我,那就我多去理解她們呗。但總的來說,我還是很嚴格的,絕不能一切都順著隊員,那樣只會害了她們。因爲到了賽場上,沒誰會去體諒你。老話說,要想人前顯貴,就要背後受罪。想拿成績就不能走捷徑。其實,做教練難就難在要用心去教導去服務,因材施教。好比說,我有10個隊員,在訓練中,某一個人嘴上說累了,但我覺得她還有能力堅持,就要想辦法讓她頂住;另一個人也累了,或許她是真不行了,這時就得讓她緩一下,她才能有繼續訓練的欲望。

《羽毛球雜志》:看來當教練得有一雙明辨是非的慧眼才行?

張:其實這些都是慢慢摸索出來的,一點一滴地積累經驗。誰也不是天生就會當教練。

《羽毛球雜志》:這三年來,你下了不少功夫揣摩隊員們的心思吧?

張:應該說,我是在和她們一起成長。跟人打交道的工作都挺累心的,尤其是女孩子,心思比較細密,容易受外界事物影響。說實話,女隊員可能並不喜歡讓女教練來帶,就因爲太了解了。她們那點小心眼兒,我都經曆過,一猜就猜個八九不離十。我自己覺得這樣利弊各半吧。有時我也會挖挖她們的心事,多體諒一下。而且和女孩子交流也要注意方式和時機。同樣一個問題,說太多遍,她們可能會煩。如果談話場合太正式,她們心裏多少會有戒備。不如聊天時找機會挑起話題,她們也能放松心情和我溝通。

《羽毛球雜志》:這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雖然辛苦,但是你的執教水平和隊員們的成績都有提高,再累心也值呀!

張:那當然啦!經曆了三年的磨合,我和隊員們的溝通慢慢順暢起來。現在如果發生意見相持的情況,我也有方法化解開。比如,我讓某個隊員積極地起跳,她卻覺得自己跳不起來。這時我就會告訴她做不到的原因,比如說步法沒跟上,或者是因爲要求太高,等等。要是放在我剛當教練那會兒,遇到類似的問題,可能只會一味強調自己的意見正確,而不告訴隊員爲什麽。那麽,她即便表面上順從了我的意思,心裏還是會糊塗或不服氣。帶著怨氣訓練可不行。這些年來,我也在不斷調整著自己的表達方式。

《羽毛球雜志》:你剛才說運動員出身的人都挺直率的,可當了教練,還得學會喜怒不形于色吧?

張:這是必須的。即使自己不高興也不能把情緒帶到訓練當中,否則會影響隊員們。所以我盡量在訓練場上把最有精氣神的一面展現給隊員,讓她們也能有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訓練中。

《羽毛球雜志》:是不是到了賽場上更要把握好情緒。比如在逆境中,如果你先慌了,隊員就更難控制自己了。

張:對。剛開始當教練時,隊員要是打不好,我就會很著急。記得有一次在印尼比賽,盧蘭(微博)對內維爾。當時盧蘭在場上失誤特別多,完全放不開,我給她講的戰術根本無法貫徹。我坐在場邊真是著急啊,感覺這比賽打得實在讓人窩火。那場球一結束,我感覺自己快控制不住情緒了,起身就走,頭也沒回。事後仔細一想,盧蘭可能更需要的是鼓勵,我當時真不應該有那麽大的情緒。通過那場比賽我明白了,作爲教練員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很多時候運動員在場上看教練,是希望得到鼓勵和信心,而不想看到一張緊張甚至是帶著怒氣的臉。

《羽毛球雜志》:現在坐在教練席上,看到高水平的國外選手,還會有上場較量一下的沖動麽?

張:剛退下來時,因爲身體狀態還不錯,所以時常産生這種想法。現有偶爾也會有一閃念。再怎麽說我已經退役三年多了,加上看見隊員們都已慢慢起步,走上良好的軌道,取得不錯的成績,這種沖動就減淡了許多。現在自己要做的就是把她們培養成優秀的球手,培養成世界冠軍。


女單無領軍:這是我甜蜜的負擔

《羽毛球雜志》:你帶的隊員基本都是85後,甚至是90後。都很有個性。要管理好一定也不簡單。

張:我覺得她們太自我了。有時候認定自己的想法,就不肯接受其他想法。我會給她們講一些老教練、老隊員的經驗,多樹立一些榜樣。還會告訴她們做人的道理。因爲當年我的教練也是這樣教我的,要先做人再做事。她們都是很小就離開家,也沒有系統地好好讀書,所以教練的責任更大。我個人認爲,只有爲人善良大氣,才能在球場上遇到困難時做到不急不躁、坦然面對。

《羽毛球雜志》:你是喜歡有點個性的運動員,還是喜歡很乖很聽話的?

張:兩種都需要吧。有個性的運動員在場上一般都比較有霸氣,愛動腦子,對球有自己的理解。但在訓練中,還是要按我的要求去做。不能隨心所欲,想練的時候才好好練,不想練就撂挑子。我認爲這種所謂的“個性”永遠出不了成績。只有平時腳踏實地地訓練,才能在賽場上發揮個性。人都是有惰性的,關鍵看你在累的時候能不能頂住,這往往才是一個運動員是不是真有個性的體現。

《羽毛球雜志》:人常常是不撞南牆不回頭。有沒有一些時候,感覺即便自己磨破嘴皮子,她們還是要摔一跤才知道疼?

張:這個太經常了。比如前一段,王適娴(微博)認爲自己和男生練球沒意義。我告訴她,你連男生的殺球都能接起來,還怕女的嗎?當時她不理解。後來幾站比賽成績不太理想。慢慢的,她自己也想清楚了。雖然我常把自己的經曆講給她們聽,可她們卻體會不到。只有摔跤了,撞牆了,才會明白怎樣做是對的。我的那些經曆,不過是讓大家先有個心理准備,防止她們一下子摔倒再也爬不起來了。比如王儀涵(微博 博客)在2010年尤杯的失利,我就能感同身受,因爲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曆。事後我跟她分享了一些經驗,她很快就從陰影中走了出來。汪鑫(微博)和王適娴在蘇迪曼杯時都經曆了失敗,但之後再次登場,又都有很好的表現。那時候基本上以鼓勵爲主,讓她們放松心態。比如告訴她們:反正之前已經輸過了,不用擔心接下來會再輸,放松打,整個隊伍都在支持她們等等。摔跟頭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爲什麽會摔。

《羽毛球雜志》:這幾位年輕主教練之間是不是也互相較勁,看見其他項目拿冠軍了,女單也決不能落後?

張:當然會有這種想法了。特別是女單,作爲一個優勢項目,我們必須要去承擔這份責任。任何一個比賽,哪項不拿冠軍,女單也必須拿。我常和隊員說,你們要學會帶著壓力去比賽,把壓力轉化爲動力。這是每個女單組的成員都必須要面對的,無法逃避。而且作爲四個主教練裏的唯一女性,我更要爭口氣啊。(大笑)

《羽毛球雜志》: 女單是中國隊的傳統優勢項目,和其他幾項比起來,直到現在還沒出現領軍人物。

張:這是必要的過程,大家都不要心急。現在這些隊員,雖然進步很快,但經曆得太少,需要時間的錘煉。當年我和謝杏芳(微博)也是經曆了大大小小無數比賽,到了挺大年齡才頂住這些壓力。而這些孩子中,汪鑫年齡最大,但她進隊晚,沒有多少大賽經驗。再比如王適娴,1990年出生,恨不得完全不知道賽場上什麽樣的狀態叫緊張。要求她們現在擔當領軍的重任,時機尚未成熟。你想想,我比謝杏芳大5歲,而阿芳又比她們大很多。我倆退役後,原本該頂上來的隊員沒有接好班。這些孩子能在短時間內成長到現在的樣子,已經很不容易了。她們欠缺的就是大賽的磨練。希望大家能多給她們一些時間。

《羽毛球雜志》:可能現在是集體優勢明顯,單兵狀態不夠穩定?

張:是的。人家都開我玩笑,說她們輪流冒尖,此消彼長,就像我的一個甜蜜的負擔。我剛接手這支隊伍時,王儀涵才剛剛起步,而王適娴、汪鑫也才剛剛進隊,怎麽可能讓她們去挑大梁,也不可能讓她們每站比賽都穩拿冠軍。我覺得,通過這三年,她們慢慢浮出水面,每個人都很努力,都有不錯的表現,這是好現象。

《羽毛球雜志》:其實不僅僅是你和謝杏芳,其他幾個項目也都紛紛呈現出大齡化的趨勢。

張:真是這樣。我也看過一些報道,有隊員說希望像我這樣,一直堅持打下去。我希望她們真能做到。年輕時,你沒有走過這條路,根本不知道是怎樣的風景。當我們到了一定年齡一定位置,回頭望望,一目了然。沒經曆過的人,可能只有想贏球的心氣兒,至于用什麽方法贏卻完全沒底。比如上場第1分怎麽打;緊張時該怎麽打;對手針對性強時怎麽去緩解,等等方面都要靠經驗的積累。所以我特別希望我的隊員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打幾年。羽毛球太深奧了,有些東西可能到你退役後才能真正悟出來。


靓麗女強人:平衡工作和生活是種能力


《羽毛球雜志》:現在常能看見你化著精致的妝容出現在訓練場和賽場,是爲了讓自己更美麗嗎?

張:哈哈。以前當隊員時,有時間就想著多睡會兒。現在這些孩子也一樣。爲了多睡兩分鍾,恨不得頭不梳臉不洗。現在我不打球了,也就不流汗了,化化妝讓自己照鏡子時覺得很有自信,能特別精神地去面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別人看了也會覺得挺舒服、挺漂亮。女人都希望自己衰老得慢一點啊。所以我平時也挺注重保養的。家裏瓶瓶罐罐堆了不少。年輕時哪用得著這些,總覺得一出汗啥都沒有了。現在老啦,必須得注意了。而且剛退下來的時候,我還堅持鍛煉,時常打打球。現在工作越來越忙,隊員們也越來越辛苦,我舍不得讓她們訓練完了還來陪我打球。

《羽毛球雜志》:姑娘們喜歡你化妝嗎?

張:我感覺挺喜歡的。她們有時還開我玩笑。比如我偶爾把頭發卷一下,隊員看見了就“哎呀!哎呀!”地叫。我告訴她們,只是用卷發棒弄了一下,不是真燙。她們就說,“啊!原來是假的啊”。平時我們私下裏還會交流哪些化妝品好用。有一回我讓王適娴幫忙帶盒粉,她特認真地跟我說,“張導,你上次抹的那個太白了,我給你推薦一個好用的。”除此之外,我還會跟她們探討穿什麽衣服、用什麽包好看等等。我不反對她們穿短裙、高跟鞋,我更希望她們不穿運動服時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在賽場上又喊又叫,下來之後也能很小女人的樣子。

《羽毛球雜志》: 您以前好像很愛收集耳環,現在還有這個愛好嗎?

張:還會收集。不管走到哪兒,只要是看首飾,我一定先去看耳環。平時我穿運動服多一些,戴的耳環多少要跟運動有點關系,比如羽毛球造型的。只有穿便裝時才挑誇張一點的戴。你別看我的耳環五顔六色什麽樣子的都有,可是我的衣服卻是黑白灰居多。因爲以前有球迷告訴我,年輕人都喜歡穿深一點的、單一一些的顔色。當你特別想穿鮮豔顔色的時候,那可能就代表你已經老了。

《羽毛球雜志》:教練的工作勞神費心,壓力不小。您覺得作爲一個女人,平衡工作和生活困難嗎?

張:我覺得女人還是應該看重家庭多一些。但我也是個事業心比較重的人。能不能平衡,關鍵在于你是否能分清角色,在什麽位置做什麽事,這很重要。進了場館,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訓練中;回到家,就該好好做一個家庭主婦。在工作和生活中達到平衡算是一種能力吧。到目前爲止,我做的還可以。

《羽毛球雜志》:有人說女強人挺可怕的,野心大,攻擊性強,不可愛。你怎麽看待這三個字?

張:我並不這樣認爲。爲什麽會說女強人,而不是男強人。因爲男人天經地義就要強大一些。我覺得女強人沒什麽不好。在外人眼裏,我可能是“強悍”的,但回家以後,我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小女人。做飯、洗衣服、收拾屋子,甚至是耍賴、撒嬌……其他女人會做的,我同樣都會做。只不過外人看不到。其實很多女強人回到家都挺溫柔的。我還是那句話,要分清角色。女人嘛,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才完美。


“北漂”有了根:家是我的避風港

《羽毛球雜志》:你在北京買了房子,終于真正意義上擁有了家。對一個“北漂”來說,挺不容易吧?

張:是啊。有了家心裏就特別踏實,也有了釋放壓力的地方。不管在外面遇到什麽問題,只要一回家,回到屬于自己的避風港,就自然而然很舒坦。所以一有機會,比如隊裏不值班,我就會跑回家去。哪怕只是睡一宿覺,也覺得特好。

《羽毛球雜志》:我注意到你家有個房間幾乎被一張大榻榻米占據了,這是給爸媽准備的嗎?

張:算是吧。我沒有做成那種涼席,而是在上面鋪了墊子,很軟很舒服,比較適合老人用。而且那下面有張小桌子可以升上來。家裏來人的話,可以一起打打麻將,或者大家坐在那兒喝喝茶。平時也能上網、寫東西,都很方便。其實在我的概念裏,家還是要人多些才熱鬧,才有生活氣息。特別是過年的時候,如果只是自己,那不過是座空房子,冷冰冰的。所以,我爸媽經常會來我家住一段時間。我特別享受那種一推門父母已經做好一桌子熱氣騰騰的菜,大家圍坐在一起吃飯聊天的氛圍。

《羽毛球雜志》:你家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可能就是放獎杯獎牌的落地櫃了。看著這些屬于自己的榮耀,是什麽感覺?

張:這是我當運動員時的成就,把它們展示出來,會讓我不斷回顧自己經曆過的一切。當我把那些東西擺放好時,我媽說她看著就特別想哭,她說這些都是我的血汗。因爲地方有限,還有好多獎杯獎牌沒地方放,只能收到櫃子裏了。這裏面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我那兩枚奧運金牌,它們的帶子都已經被摸得起了毛邊。我把它們分別挂在櫃子兩端最顯眼的地方,那是我最光榮最驕傲的成就。

《羽毛球雜志》:除了這個櫃子,還有哪些小細節是精心設計的呢?

張:其實並沒有太多。當時我只想著趕快把這房子弄好。我買的是毛坯房,拿鑰匙的時候屋裏什麽都沒有。我當時的想法就是趕快裝好,趕快住進屬于自己的家。所以也沒有特別找誰去設計,只是吧台那地方是我一個台灣設計師朋友幫忙規劃的。那兒本來也是間屋子,我爲了讓空間顯得大一些,就把它打掉做成吧台,後面是擺放獎杯獎牌的玻璃櫃。這樣不但能把所有東西都展示出來,而且也很新潮。吧台一側的櫃子用來放杯子和酒。在我家,酒文化、茶文化、咖啡文化都齊全了。我希望能好好享受生活嘛(笑)。說到小細節,吧台下面的支柱還有吊頂邊緣的裝飾,都是我名字的英文縮寫字母“ZN”。

《羽毛球雜志》:雖然著急住進去,但裝修無小事,總要花時間盯著啊。

張:哪有時間啊!裝修時我沒請過幾天假,都是利用瑣碎的時間,比如中午不睡覺,跑去看看需要買些什麽。我得感謝我一個姐姐,是她從頭幫我盯到尾。家裏所有色彩的選擇、牆紙圖案、家具樣式、哪裏擺什麽等等都是她一手操辦的。有時我抽空回家,覺得這不好那不好,她就數落我,“自己不去選,就知道挑毛病。”哈哈,我是不是不太厚道。

《羽毛球雜志》:看得出你很愛這個家,收拾得一塵不染。平時工作忙,多長時間回來打掃一次?

張:兩天搞一次衛生吧。我家地板選的是淺色的,不會顯髒。而且平時家裏也沒人,沒那麽多灰,打掃起來很方便,一般我自己一個人一個多小時就搞定了。我不喜歡請小時工,總覺得慢吞吞的。我幹活手腳還是很麻利的。

《羽毛球雜志》:你那麽愛幹淨,爲什麽會選擇開放式廚房?打掃起來挺麻煩的。

張:廚房那塊地方原先也有個小屋,被我打開了,顯得地方特大。做拉門時,我一直研究按照什麽式樣好,是大玻璃式的,還是小玻璃式的,或者要隱隱約約的。就在左思右想的過程中,突然一閃念,覺得不用門也可以。反正平時我在家裏也做不了幾頓飯。而且廚房的色彩特別現代,不裝門後,顯得更寬敞更漂亮。

《羽毛球雜志》:在北京安家落戶了,工作也走上正軌,是不是該考慮要寶寶啦?

張:雖然我年齡挺大了,也特別喜歡小孩兒,但還是想先過過二人世界。我覺得有孩子後就會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現在訓練工作那麽忙,轉眼又要打奧運會了,我還沒做好要寶寶的准備。其實我也想過,如果不要孩子一直兩個人過也挺好的,覺得孩子18歲後就該去過他自己的生活。真正伴你一生的,還是身邊這個人。


張導,我要對你說……

蔣燕皎(微博):張導,記得你剛剛從我的隊友變成教練時,我別扭了好一陣子,總覺得還是叫你“甯姐”更親切一點。其實你以前就是咱們組裏的“大姐大”,很受尊敬。慢慢地,我也逐漸適應了你的教練身份。私下裏,我仍把你當成大姐,喜歡和你開開玩笑。我明白你對我們很嚴格,對我們寄予了厚望。

我們都希望能經常看到你的笑容。因爲你笑起來的時候最漂亮。祝願你永遠年輕美麗。

汪鑫:張導,你簡直就是我肚子裏的蟲子啊!哈哈,開玩笑啦。不過你也太神了,有時候我一皺眉頭,你就知道我在想什麽。雖然我嘴上總是否認,但實際上經常被你戳中要害。長此以往,會得內傷啊……嘿嘿。

張導,我覺得你心特別細。咱們組每個人的生日你都記得。到了日子,你總會送去蛋糕和祝福。平時你帶我們訓練很辛苦,你肩上的壓力我們都看得到。我會盡力打出好成績,這是我能給你的最好回報。祝你能有更多的時間享受屬于自己的生活,過得美滿幸福。

王適娴:我知道我是個吃軟不吃硬的孩子,是只順毛驢。爲了摸清我的脾氣,張導沒少花心思。從你帶我開始,我能感覺到你在爲了我們而努力改變自己。記得我剛進一隊時正好趕上備戰世錦賽,全隊氣氛都很緊張,再加上你訓練特別嚴肅認真,所以那段時間我挺怕你的。慢慢地,我適應了你的方式,也明白了你的苦心。我覺得你是個不記仇的人,有一顆包容的心,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品德。

我很感謝你爲我付出的一切。在此,祝你工作順利。當然,我們多拿冠軍,你自然就順利啦,哈哈。還有就是,希望張導早點生寶寶,抱來讓我們玩玩!
附件
張甯
張甯
bmt-020712-wco.jpg (89.41 KiB) 查看 4660 次

脸书 | 推特 | 電郵 | WhatsApp | 微博 | 微信 | 分享推荐按钮
回复

在线用户

正浏览此版面之用户: 没有注册用户 和 32 访客